查看原文
其他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闫方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北中医胡兵的公号 读读马原著 2022-09-14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闫方洁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载于《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期,侵删



2019年教育部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其中,特等奖获得者51人。


前期,推送了两位特等奖获得者教案①张会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要点与教学方案(点开可看)②李梁: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点开可看)


本期,推送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组特等奖获得者闫方洁老师教案供思政课同仁教学时参考↓↓↓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对应章节: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学情分析与教学思想:


本专题是教材最后一章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有教师会简单化甚至直接忽略这一部分的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老师觉得在现时代谈论共产主义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自己没有足够的理论自信来说服学生;另一方面,是因为有老师觉得共产主义本来就是教材的一个尾巴,应该将重点放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部分。这两种观点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共产主义学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纲领,忽略这部分的教学会使整门课的教学呈现 “头重脚轻”的现象,极其不利于学生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减少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其次,学生越困惑的问题越成为教学的重点问题,老师不应回避,而应该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迎难而上、解疑释惑。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应该充分重视这一专题的价值,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本专题的根本目标在于论证共产主义理想的历史必然性问题,通过阐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树立学生关于共产主义的信念。为了较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在本专题中将从以下维度出发来进行讲授。第一个维度,“回到马克思”,还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本真认识;第二个维度,“回应质 疑”,在完整把握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脑海中常见的疑惑一一进行破解;第三个维度,“历史的眼光”,讲清楚历史发展的传承性、理想的阶段性与实践性,破除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深入理解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3)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4)强化学生对共产主义的认同,使其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2)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艰巨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


教学方法和策略:


(1)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问题意识;

(2)“破”、“立”结合,破除学生思想迷雾,以正确观点重构学生意识;

(3)说 “理”与谈 “情”相结合。

 

课程资源:


(1)学校精品课程网站(XX精品课程);

(2)学校XX学习平台。

 

教学内容与安排———课堂导入:

 

以前每当我讲到共产主义这一章时,总会有同学下课来问我:老师,您能不能私下里告诉我,您真的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吗?几乎每一届都会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经过和同学们的广泛交流,我发现,很多同学对共产主义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等问题存在一知半解的片面化认知,甚至还有一些庸俗化认知。这节课我们将最大程度地还原共产主义的本真思想,帮助大家厘清思想迷雾,消除对于共产主义的种种歪曲和误读。


一、回到马克思:何为 “共产主义”


这一部分主要教学目的是 “回归马克思”,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来全面理解共产主义思想。

 

(一)马克思预见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思想家热切地关注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并提出自己的预见,特别是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也无法真正参透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他们基于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 “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


3.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

 

4.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问题 “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41页】

 

(二)理解共产主义的四种维度


要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需要关注四个维度,分别是作为理论形态、价值理想、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层面的共产主义。

 

1.理论形态层面: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原本是19世纪40年代众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中的一个流派,但是,马克思在亲自参加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不仅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还与恩格斯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共产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大背景下批判地建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清除掉人本主义哲学背景的同时,直接将共产主义规定为特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形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起点,马克思开始以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面目活跃在世界舞台上。随着 《共产党宣言》问世,马克思从思想上批判和摧毁了工人运动内部的各种粗陋、空想和机会主义的流派,创立了划时代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博大精深,既包含有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意蕴,又具有不断实践和积淀的现实机制和维度,是在实践基础上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的统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为理论形态的共产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又是一种政治观点,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2.价值理想层面:共产主义是一种美好理想。


马克思从来不仅仅在道德层面控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建构在对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基础之上,共产主义是理性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所承载的价值意蕴,我们要善于发现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勾画,如《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7页】在共产主义建构的价值体系中,正义取代压迫,公平取代剥削,自由发展的人取代受奴役的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取代少数人的全面发展。不得不承认,共产主义关于人类文明的价值目标是伟大而无私的,无论对于何种社会中的人们都具有永恒而深刻的吸引力。

 

3.现实运动层面:共产主义是一种 “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扬弃空想社会主义的结果,更是他批判资本主义的结果。马克思毕其一生都在研究资本主义、批判资本主义,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而共产主义就是批判、改造、推翻旧世界的产物,共产主义是扬弃并彻底拯救资本主义唯一出路。由此可见,虽然共产主义高于现实,但是,马克思从来都没有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外在的、脱离现实的、抽象的、先验的理想社会来看待。相反,马克思认为,就其现实性而言,共产主义的深刻含义恰恰在于它脱胎于现实世界,并且是一种旨在改变现实世界的运动。


需要指出的是:讲清楚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运动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接下来批驳" 共产主义渺茫论" 的关键。

 

4.社会制度层面: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这一部分是对教材中 “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详细阐述,也是教学重点。教师不仅仅要简单地描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结构入手,讲清楚为什么共产主义会建构出全新的社会制度。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这一论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进行了界定。首先,在生产力层面,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一方面,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基础。如前所述,共产主义不是超验的,它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而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共产主义自然要继承资本主义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共产主义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源于它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克服了原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制约资本主义持续不断解放生产力的桎梏,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突破生产关系私有制的狭隘界限。所以,“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3页】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4页】 因而,作为资本主义替代物的共产主义将会通过废除私有制以及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解放。


共产主义在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除了表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外,还表现为消费领域的按需分配原则。共产主义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当然,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提出的那样,“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活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也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的那样,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教师需要阐明的是:共产主义的这一特征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系的基本原理决定的。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将呈现出与以往全部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面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阶级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现象,它的产生虽然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却使人类社会陷入大规模的内部分裂和纷争之中。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剥削而建立的政治压迫,是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根源。有剥削、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斗争。于是,在社会内部就出现了阶级之间的斗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由于分工不再具有经济利益划分的性质,由于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已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间的斗争。于是,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


同时,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必将归于消失。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促进了人类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是以某种程度上牺牲农业、乡村和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在阶级社会中,这三大差别发展成为三种严重对立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的对立是整个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生活不和谐的重要根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利益对立的消除,由于旧式分工的消除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对立归于消失。


除此之外,到共产主义阶段不仅社会内部是和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也将达成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在共产主义社会,为生产而生产的利润动机不复存在,物质生产不再不顾人的实际需要而盲目扩张,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将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最后,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


教师需要阐明的是:共产主义的这一特征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决定的。

 

(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那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 “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 “自由个性”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那时,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平等,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体现为劳动方式以及劳动意义的改变。首先,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旧式的劳动分工。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会有分工,但这是自觉的新式的分工,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其次,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维持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会不断缩短,人们只需要从事较少时间的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出足够的物质财富。这样,人们就可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来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极大地促进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而这种自由时间里的活动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再次,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 “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时,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不再是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而劳动摆脱了谋生的压力,成为发挥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活动。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但这决不是说,劳动不过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就像傅立叶完全以一个浪漫女郎的方式极其天真地理解的那样。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总之,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教师需要讲清楚 “自由王国”的哲学意义、“自由”和 “必然”的辩证关系,同时,可将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等问题与自由时间的增多这一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解。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要破除学生对于共产主义的各种错误认识,论证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实现,虽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共产主义作为价值理想和现实运动,却已经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地存在;共产主义社会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既有必然性,又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不懈地为之奋斗,也的确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1.错误观点之一:有人提出,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的一种自我麻醉,与宗教无本质差异,不具备现实性。


回应:共产主义理想和文学作品中的 “乌托邦”、宗教中的 “天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共产主义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但是,这是一种 “去神秘化”、‘去空想化’的愿望,它不是对现实的逃避,也不是未来的幻化,而是一种具有 “历史必然性”的理想。


所谓共产主义是一种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理想是指,在共产主义的实质及其定位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提出了革命性观点,实现了对这一概念的 “去神秘化”与科学化。马克思用社会形态的范式和社会形态更替的逻辑来看待共产主义理想,把它坚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没什么特殊的,它不过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有其必然性的一面。

 

2.错误观点之二:有人说,共产主义对于按需分配和消灭私有制的设想违背了人性,不具备现实性。


回应:需要不等于欲望,并非所有的需要都是合理的。在当今时代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中,需要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的、真实的需要,不满足它们会导致机体的损害;一种是主观的、虚假的需要,其满足与否对机体并无影响。资本为了增殖自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多余的虚假需要,然后通过广告、时尚等途径教化人们进行购买,以这种方式来解决产品的过剩问题。马克思指出:“工业的宦官迎合他人的最下流的念头,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默默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服务付酬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4-225页】人们用低层次的、异化的需要抑制了向高层次需要的升华,导致病态的欲望,代替了健康的有限需要。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异化的需要被克服。

关于对消灭私有制的回应。一方面,私有制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着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另一方面,同样也会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而趋向消亡。除此之外,《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4页】共产主义 “共”的是资本,因为资本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使一部分人牺牲了自由、独立与活力。而共产主义并不是要消灭个人占有制,不是要消灭 “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恰恰是要重建个人消费品所有制,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要取消一切私人财产的都是以讹传讹的误读。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本部分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在于,论证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实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作为价值理想和现实运动,已经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地存在。

 

1.正确理解 “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页】


正确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还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命题的 “两个必然”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的 “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前者是讲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后者是讲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2.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国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只有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无论是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人们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共产主义新人的培养和成长,都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又包括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阶段,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阶段,只有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社会主义才可能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估计不足,超越阶段企图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遭受严重挫折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

 

3.在当代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意义。

 

错误观点之三:既然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十分遥远的事情,那么是与当代人无关的。


回应:要注意摒弃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采取 “人间天堂式”解读,把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理解为 “共产主义渺茫论”,对共产主义丧失信心;相反,如果采取 “人本式”、 “运动式”解读,就会发现共产主义最关怀人的发展,是最切社会实际的运动。要把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共产主义到底是否遥远、到底值不值得追求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共产主义不是在某个时刻就会突然到来,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运动,通过这种运动消灭现存不合理的状况,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更加自由、更加合理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每一次让步,资本主义国家的每一次政策调整,都是朝向共产主义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是朝向共产主义的运动。


 

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这对关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大体上,我们可以从时间、层次和范围三个维度加以考察。


1.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我们的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个接续奋斗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阶段性的理想。只有通过实现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理想,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果说最终理想只有一个,那么阶段性理想则可以有许多个,而究竟会有多少个以及会有怎样的阶段性理想,则取决于理想追求的历史起点的髙低、奋斗过程的长短以及社会条件的影响。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就像万里长征,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着未来迈进,因而必然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我们在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理想,是当前正在着力追求的阶段性理想或近期理想。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这个理想正在逐步化为现实。

 

2.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的最高行动纲领。但追求党的理想和实行党的纲领,必须从中国当下的实际出发,从实现最近的目标开始。我们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区分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并阐明了二者的关系。尽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我们当下所处的历史起点不同了,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区分仍然是正确的。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纲领没有变,而且也不会变,但在当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我们党的最低纲领在当前的要求。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的,也没有脱离党的最高理想。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6页】

 

3.从范围上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的是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是面向全人类的。中国人民当然要树立远大理想,但这个理想不只属于中国人民,而是属于全人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主义理想也是 “共同理想”,而且是面向全人类的更大的共同理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要是面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成员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和中国人民的 “共同理想”,无疑具有 “共同”性,但与全人类相比,又体现了 “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方面的个性特色。当我们讲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时候,不仅是指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而且也包含着对 “中国道路”的认同,即我们是通过中国自己的道路来追求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种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并没有否定理想的共同原则,而是把共同原则与国情民情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展现出更丰富的色彩。

 

教师强调:必须以辩证思维把握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它,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去把握它。

 


四、结语: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习近平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7页】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崭新的时代,为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实施人生才华的极为有利的历史机遇。


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勇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肩负历史重任,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当代中国青年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投身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奋斗。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不仅是说说,而是要敢于承担时代的责任,勇于创造,做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人民群众一道放飞青春梦想。每一次我们在自己岗位上不断向善、传播正能量,每一次我们为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而努力,我们都是在朝向共产主义。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时代汇集在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那种认为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自己可有可无的观点,是一种懦弱的历史虚无主义。如果每一个人都认为未来与我无关,那么美好的生活就永远不会到来。

 

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坚持了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不回避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教师围绕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解答,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实际相结合;教学设计理论性强、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成果。

 

阅读与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刘建军:《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回归故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7期。

刘建军:《论共产主义理想的历史形态》,《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

 

课后思考题: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出发,谈谈在当代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意义。




相关链接:

师说 | 闫方洁:在最好的时代乘风而行

视频 | 闫方洁: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四名

特等奖教案 | 张会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要点与教学方案

特等奖教案 | 李梁: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j0638vq5u0n《马克思是对的》主题曲

《你的名字,我的力量》


《领风者》片头曲《执着的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